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學習動機是學習英語的關鍵


本地父母都像其所置身的香港──「忙」像蜜蜂,「倔強或積極」像螞蟻,這特別體現在英語學習上。這種現象有趣,但總令人費解。英中1「魔咒」仍在我們身上。
有一天,筆者聽到一位媽媽和女兒的對話:女孩大約是幼稚園高班,將下巴枕在鉛筆上,抬頭望媽媽時,腦袋卻盤旋一些問題。當她正要與媽媽談談自己喜歡做的事時,她媽媽趕緊掏出一本練習簿,指她別再說話,說:「不要再談論你的計劃了,先為我完成這語法練習!」女孩看媽媽, 眼睛上下翻滾,感到被人忽略和被迫接受「建議」 ...... 她似乎已知道得太清楚。這絕不是她第一次被停止表達太多意見和做些更「緊急」或「有意義」的事。
難道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獨立和有思想的人?希望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希望他們能提出建議?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除英語語法外,還有甚麼對父母來說是重要的英文學習內容?父母可鼓勵子女選擇喜歡看的英文故事書/雜誌/報紙,養成一生受用的閱讀習慣,更可讓子女拿起筆,發揮創意去寫、去畫。
女不想看英劇 母發火
在平淡的另一天,所發生的事再引起筆者的幾番沉思和迷惑。
一位朋友忙著上網查看電影上畫時間,她一邊翻看手機,一邊跟丈夫說:「哦......全部英語話劇都好看!我想Isabelle去看英語話劇。其他家長說,他們與女兒也要去。預約門票是必須的,否則......」丈夫似乎不感興趣,想必他們的女兒也是,無論媽媽描述的英劇是何等古典,女兒仍無動於衷......媽媽發脾氣了:「看你們都不會去......OKOK,那我自己去!(假裝)」
為何這位認真的媽媽失去理性?當孩子「所有」同學都去, 為何她女兒也一定要去?當一個人學習英語時,英劇是可以提升對英文的欣賞性,如被勉強只會適得其反。她的困惑和迷惘更令筆者不解。筆者被邀請成為她的同伴,感受到「父母權威學損失情意結」2的感覺──父母管教完全喪失在本港複雜的英語教育戰爭中。
學習動機關鍵 勿被期望凌駕
作為一位媽媽和英語老師,筆者體會到父母的語重心長及高瞻遠矚的洞察力,藉以幫助孩子學好英語。但學習動機(並非父母或老師的期望)是每個學習或發現的關鍵和基礎,但在現實世界中,大部分父母都把此置於第二位甚至最後。
看了這麼多場「真人教學」,筆者回家和進課室時學聰明了。學生眼睛似在拉扯筆者:給我們學習英語的動力吧,讓我們建立對英語羨慕的感覺,看到和感受到你對英語學習的激情吧。親愛的爸媽們和老師們:讓我們學習英語是因熱愛英語的緣故。下次,暫將英語語法或去看英劇留給你們自己,不要理小孩子們吧。
Jim Hanson曾說:「孩子們不會記得你嘗試教他們甚麼,他們會記得你是甚麼樣的人。」
孩子和學生比其他任何人都厲害──因他們能看到並教導我們做得更好。
註:
1.英中「魔咒」:香港回歸前,為要爭取更好前程,很多人想投考英文中學,為此爭得頭崩額裂。現在,這種情況又回來了,好像「魔咒」般揮之不去。
2.「父母權威學損失情意結」:父母權威受到嚴重挑戰,卻仍有放不下的情意結。

資料來源: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情願認叛國罪 不願認缺幽默?

寰宇世界英國篇 二之二
上期提到,英國人曾征服了半個地球,成為日不落帝國。其實,英國人也是世界著名的幽默大師。他們取笑別人,自我嘲諷,一語雙關(pun)是常見的事。 對他們而言,理想的男性須具備幽默感(sense of humor),以達至完美的標準(perfect standard)。
女人溫柔 表面現象
曾經有這麼一個笑話,他們的男人情願承認犯了叛國罪(treason)、 縱火(arson)等,裝了假牙(false teeth),戴了假髮(wig),也不願承認自己缺乏幽默感。以下是一些否認人們所期待男人力量的幽默笑話,傳統女人溫柔恭順,只是表面現象 (superficial phenomenon)。
e.g. He thinks he is a strong man type, but the only bar he can bend between his teeth is a chocolate bar.
e.g. Married men make the best salesmen because they are used to taking orders.
上流含蓄 基層誇大
在英國的幽默中,階級差異相關明顯,低下階層(low social class)喜歡誇大自詞(overstate),而貴族則喜歡欲言又止(understate)。這一傳統可追溯到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時代,他寫的劇本不是喝倒彩的言辭激烈的笑話,就是上流社會微妙含蓄的相關語。以下是對一個一夜暴發戶(nouveau-riche)的碼頭工人打貴族階層的高爾夫球的描述。
e.g. An East End docker won 50,000 on the pools, so they couldn't very well refuse his lavish subscription when he wanted to join the golf club. All they can do is looking the other way as he spits on his hands before wielding his mashie.
社會低下階層就是不能從事貴族階層的體育運動,也不能穿隆重的服飾。
Glossary :
一語雙關 pun
叛國罪  treason
縱火   arson
誇大自詞 overstate
暴發戶  nouveau-riche

資料來源: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一生必讀的英文小說】-大亨小傳 (上)


The Great Gatsby-1925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an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在我年輕、容易受傷害的歲月,父親給我些忠告,迄今仍不斷
在我心中思索:「任何時候,你想要批評任何人,」他告訴我,…=
只要記住世界上所有人並未擁有你所擁有的優勢。」)

  美國小說家 F. Scott Fitzgerald 在美國二0年代山版這本《大亨
小傳》,描述當時美國所謂爵士時代( The Jazz Age) ,從財富的
追求到道德的空虛,偉大的美國夢(the great American Dream)
興起、 幻滅。透過敘述者(Nick)第一人稱的故事,讀者見證了小
說主角Gatsby(蓋茲比),忠實追求夢想、 追求愛情,最後卻
身亡的悲慘過程。
  小說中講故事的Nick來自中西部的望族,對於暴發戶Gatsby
大肆揮霍、 炫燿財富,充滿批判,可是接觸到Gatsby純真的一
面,他重新思考人的價與物質的虛幻。NickGatsby本人及故
事的態度,其實非常矛盾,有時批判Gatsby的價值觀與道德的侵
犯,有時又羨慕、 美化Gatsby 的純真愛情,故事以懷舊、哀悼的
心情展開,回應了他爸爸的那句話: 世界上所有人並未擁有你所
擁有的優勢。

  主題分折:
  財富的追求 VS. 道德的淪喪
  追求財富是每個人的夢想,不管是世家或新起富豪,奢華的生
活形態,都透過不同的意像來呈現,敘述者以漂浮(floating )
意像來呈現貴婦的生活,堪稱是神來之筆:當Nick去找他的舊時
好友Tom跟她老婆Daisy,踏入豪宅,,一納入眼前即是這幅非常
超寫實的景象:
The only completely stationary object / in the room / was an
enormous couch / on which two young women were buoyed up
/ as though upon an anchored balloon. / They were both in
white / and their dresses were rippling and fluttering /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lown back in / after a shout flight around the
house. / I must have stood / for a few moments / listening to /
the whip and snap of the curtains / and the groan of a picture
on the wall. / Then there was a boom / as Tom Buchanan shut
the rear windows / and the caught wind died out about the room
and the curtains and the rugs and the two young women /
ballooned slowly to the floor.
(唯一完全靜止的物體 / 在房裡,/ 是一巨大沙發,/ 在上面兩
住年輕女性飄浮,/ 好像是停泊的氣球。/ 他們兩人穿著白色,
/ 衣服飄動起伏、 隨風飄揚,/ 好像剛被吹進來,/ 在房裡短暫
的飛行之後。/ 我一定在站在那,/ 好幾分鐘,/ 傾聽窗簾拍打
劈哩趴拉的聲音,/ 以及牆上圖畫的呻吟聲。/ 然後突然轟
聲,/ 湯姆、 巴克南關上後窗,/ 陷在房裡的風一下消失,/
簾、 地毯以及兩位年輕女性 / 像氣球般慢慢降到地上。)

  這段以balloon來描寫貴婦,非常貼切,不僅描寫她們的虛浮
(buoyed up),也誇示她們驕傲(高高在上),整段以聲音的運作
(rippling and fluttering, the whip and snap of the curtains, the
groan, boom),彷彿爵士樂的節奏,襯托出時代的慵懶與富裕,
最後由Tom的現實關門動作,讓這些貴婦回到人間,既寫實又夢
幻,點出了這些有錢人的生活形態。
  但是這種虛浮誇示的生活形態,看在Nick的眼中,其實非常庸
俗,他看著Gatsby的豪宅與豪宴:There was music from my
neighbor’s house through the summer nights. In this blue
gardens men and girls came and went like moths among the
whisperings and the champagne and the stars.這些男女有如飛
蛾一般,穿梭在耳語、 香檳與星星之間,追逐聲色,享受夜生活
,生命卻是短暫的。

  Nick營造了這些有錢人的生活形態,但也沒有忘記另一個世界
的荒蕪:窮人的世界,這是一個充滿灰燼的山谷:
This is a valley of ashes / - a fantastic farm / where ashes grow
/ like wheat into ridges and hills and grotesque gardens; / where
ashes take the forms of houses and chimneys and rising smoke
/ and, finally, / with a transcendent effort, / of men who move
dimly and already crumbling / through the powdery air. /
Occasionally a line of gray cars / crawls along an invisible track,
/ gives out a ghastly creak, / and comes to rest, / and
Immediately the ash-gray men swarm up / with leaden spades /
and stir up an impenetrable cloud, / which screens their obscure
operations / from your sight.
(這是個充滿灰燼的山谷,,有如奇特的農莊,/ 灰燼成長 / 猶如小
麥入侵山脊、 山丘、 怪誔的花園。/ 灰燼佔據了屋子、 煙囪、裊
上升的燻煙,/ 最後 /以一種超自然的方式,/ 襲上人們,/
些人在灰暗中移動,/ 已經粉碎 / 在粉狀的空氣裡。/ 有時,一長
串的灰色車子 / 爬上一條幾乎看不見的小道,/ 傳來詭異的煞車
聲,停了下來,馬上,灰色的人們蜂湧著 / 沈重的鏟子,/ 攪動
起穿不透的雲層,/ 隱藏了他們隱晦的操作,/ 遠離你的視線。)
以聲音來描寫有錢人,以顏色(灰色-死亡、 暗淡的顏色)來勾劃
窮人的世界:有錢人的世界是輕快的、 飄浮的,窮人的世界籠罩死亡陰
影。那長串的灰色車子,帶來一群灰色的人,攪動泥土,所謂
Obscure operations,代表埋葬與死亡。

  兩種世界白對比,在小說中不斷的出現。然而有錢人的世界一
定是美好的嗎?有錢的Tom以金錢框住拜金的老婆Daisy,而
Gatsby也試圖以炫耀財富來重新獲取Daisy的愛情,追返年輕時
的浪漫激情,悲劇就由此發生。撞死人的Daisy不敢負責,遂由
偉大的愛人(Great Gatsby)抵命。財富的累積只是讓我們看見有
錢人的懦弱與道德的淪喪:Nick最後批評TomDaisy這批人的
虛偽:
I couldn’t forgive him [Tom] or like him but I saw that what he
had done was, to him, entirely justified. It was all very careless
and confused. They were careless people, Tom and Daisy--
they smashed up things and creatures and then retreated
back into their money or their vast carelessness or whatever it
was that kept them together, and let other people clean up the
mess they had made…(他們是些不負責任傢伙,TomDaisy
把東西砸爛了、 把人糟蹋了,然後退縮到自己的錢堆裡。) 

小說充滿Nick對美國價值的批判。

資料來源: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英人禮貌背後 「外人」偏見不減


寰宇世界英國篇 二之一
英國是一個獨特的(unique)國家。英倫三島面積不大, 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Tiny but delicate)。南北方、東西部都有鮮明的地區差異(geographic variation),人們的性格(character)、飲食(eating habit)、 傳統(tradition)、服飾 (clothing)和語言(language)上都不盡相同。加上自然景觀(natural wonders),地理形態和經濟文化的多樣性(diversity),英國人有明顯的島民心理,其性格充滿矛盾性(contradiction)。英國人似乎不想成為「歐洲」的一員, 對成為歐盟(European Union)一分子無動於衷 (indifferent), 英國人也擁有與生俱來的(in-born)優越感(superiority), 卻從不大張旗鼓吹噓,從自嘲(self-deprecating)、自省(self-evaluating)中提升自我素質(quality),以獲取其他民族的尊重(respect)。
熱心指點 優越感強
英國人善良好客, 你在英國任何一個城市迷路,他們都會熱心地指點迷津(show the way),不過禮貌背後,英國人骨子裡根深柢固(deep rooted)的優越感和對「外人」的偏見(prejudice)卻絲毫不減 。
地位越高 管教越嚴
英國人嚴謹克制(suppressed), 從他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可見一斑。英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對孩子的管教越嚴。這國家到現在還盛行寄宿學校(boarding school)或男女單性學校(single sex school),有些甚至是針對貴族(noble)或有權勢人士的子女。嚴格的紀律訓練(disciplinary training)使這些學校像是兵營(military camp)和修道院(monastery)的混合體(mixture)。 為人熟悉的哈羅公學便是這樣培養英國人的精神。
英國人對孩子的嚴厲(strictness)或許會引起別人的不解,但成效顯著(remarkable effect)。英國人曾征服(conquer)了半個地球,成為日不落帝國(The sun never sets on the British Empire),他們的旅行家(travelers)、航海家(voyagers)勇於挑戰命運,不畏艱險,可見一斑。
Glossary:
飲食    eating habit
多樣性   diversity
矛盾性   contradiction
與生俱來的 in-born
優越感   superiority
自嘲    self-deprecating
嚴謹克制  suppressed
寄宿學校  boarding school

資料來源: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一生必讀的英文小說】- 華氏451度 (下)

Fahrenheit 451

  書本帶質感的知識,驅除了無知,但是否也帶來了覺醒與
痛苦?
精彩片段賞析:
主人翁Montag 有次在家裡,看到太太與友人看電視,輕浮且無
知地討論戰爭,他拿起十九世紀討人Matthew Arnold的一首詩
“Dover Beach”敍述戰爭的殘忍與人世的荒謬:
Ah, love, let us be true 
(啊,愛人,讓我們忠誠)
To one another! For the world, which seems
(對待彼此!因為這世界似乎是)
To lie before us like a land of dreams,
(展現在我們面前,有如夢境般)
So various, so beautiful, so new,
(這樣多變、這樣美、這樣新)
Hath really neither joy, nor love, nor light,
(其實,並無喜悅、亦無愛、亦無光亮)
Nor certitude, nor peace, nor help for pain;
(亦無真實;亦無和平; 亦無法解決痛苦)
And we here as on a darkling plain
(我們在此,有如置身暗無天日的平原上)
Swept with confused alarms of struggle and flight,
(吞噬於掙扎與逃亡的混亂驚慌中)
Where ignorant armies clash by night.
(此地,無知的軍隊在黑夜中廝殺)

聽到這首詩,其中的Mrs. Phelps感受這首詩的悲愴,突然痛哭
,驚嚇了所有的人:
Mrs. Phelps was crying…
“Sh, sh,” said Mildred. “You’re all right, Clara, now, Clara, snap
Out of it! Clara, what’s wrong?”
“I-I,” sobbed Mrs. Phelps, “don’t know, don’t know, I just don’t
Know, oh,oh…”
Mrs. Bowels stood up / and glared at Montag. “You see? / I
Knew it, / that’s what I wanted to prove! / I knew it would
Happen! / I’ve always said poetry and tears, / poetry and
Suicide and crying and awful feelings, / poetry and sickness; /
All that mush!”(Mr.s Bowels站起來,/ 瞪著Montag:「你看,/
我就知道,/ 這就是我想證明的,/ 我知道這會發生,/ 我總是說
詩引起眼淚,/ 詩引起自殺、 哭泣還有可怕感覺,/ 詩引起病
態:/ 這一切的感傷:」)

 沒錯,詩觸動了我們的感傷,也觸動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
知。然而是否因為知識帶來覺醒與痛苦,我們就應該放棄知識
呢?Montag對生倆的渴望,還是讓他繼續擁抱書本。最後
妻子及友人密報,他匆忙地逃離家園,仍然拯救心愛的書本:
  Montag took the four remaining books, / and hopped, /
jolted, / hopped his way / down the alley / and suddenly fell /
as if his head had been cut off / and only hid body lay there. /
Something inside had jerked him to a halt / and flopped him
Down. / He lay where he had fallen / and sobbed, / his legs
Folded, / his face pressed blindly to the gravel.
(Montag 帶著四本留下來的書,/ 跳脫、/ 搖晃、 / 逃離/ 到巷子
/ 突然他跌倒在地,/ 好像頭被砍掉一樣,/ 只有身子躺在那。/
心裡有事拉扯著他/ 停下來,把他拉倒。/ 他趴在跌倒的地方
/ 低泣,/ 腳縮著,/ 臉茫然地壓在地上的碎石。)

 心中的覺醒讓他停住。作者使用幾個生動且節奏非常快速的
動詞如 hopped, jolted, fell, cut off, jerked, flopped, sobbed,
Folded, pressed 來強調這瞬間的連續動作,簡潔明快,點出
那時Montag的頓悟。
  Montag抱著書本,逃離機器的文明(書中以helicopters及擅
長追蹤的機器狗The Mechanical Hound代表),進入了反省的
階段。作者以燃燒的意像來說明Montag的文明反思:
  The sun burnt every day. / It burnt Time. / The would rushed in
a circle / and turned on its axis / and time was busy / burning
the years and the people anyway, / without any help from him.
/ So / if he burnt thing s with the firemen / and the sun burnt
Time, / that meant that everything burnt! /
(太陽每天燃燒,/ 燃燒時間,/ 這世界匆忙地繞圈,順著自己
的軸線,/ 時間忙著 / 燃燒歲月與人們,/ 無需他的協助。/ 所以
/ 如果他也跟其他放火員一起燒東西,/ 太陽也在燃燒時間,/
就表示一切都會燃燒起來)
 
所有文明的世界,都隨著時間的流逝(the sun and Time)
消失(被燃燒),如果人類自己也在燃燒文明(書本),那所
有的一切將消失無蹤!書本保留文明的記憶,知識見證人類文
明存在的價值。Montag 揚棄過去燃燒記憶的過失,加入了保留
文明記憶的行列。他在鄉間遇到了一群知識難民(renegade
intellectuals),也就是所謂的Book People(書人),每個人在腦
中記憶一本書:
“We are all bits and pieces / of history and / literature and /
International law. / Byron, / Tom Paine, / Machiavelli, / or
Christ, / it’s here.)
(我們都是小小塊、 小小片,/ 歷史、 / 文學 / 或國際法。/ 拜侕
/ 潘恩、 馬基維立、/ 或耶穌基督,/ 都在此)

Montag腦中背下聖經的傳道書(the Book of Ecclesiastes),誠
如其中的成員Granger所說的,他們都在等待文明的復甦:
And when the war’s over, / someday, some year, / the books
Can be written again, / the people will be called in, one by one,
/ to recite what they know / and we’ll set it up in type / until
Another Dark Age….(當戰爭結束,/ 哪一天,哪一年 / 書可
以重寫,我們這些人會一個一個被召喚,/ 去背誦所知道的,/
我們會把它印下來,/ 直到另一個黑暗時期。)
 
人類的知識與記憶,充滿著韌性,在人類歷又中即時曾經被
壓抑(如西方中古世紀的書禁及東方的焚書),但都態不斷地
延續。這本雖是未來預言小說(預這文字與紙本的消失),但
不也述說過去書本知識的一段歷史?


資料來源: